施工過程中的細節(jié)直接決定防水效果,需重點關注 “涂刷 / 填充方式、厚度、范圍”,尤其是 “易忽略的死角”。
1. 關鍵部位 “加強處理”,杜絕 “死角滲漏”
漏水多從 “邊角、接口、縫隙” 等薄弱部位滲透,需額外加強:
邊角 / 陰陽角:
衛(wèi)生間墻面與地面的夾角(陰陽角)、屋頂天窗與屋面的接縫,需先刷 1 遍防水膠,再貼 “防水加強布”(如玻璃纖維布),后再刷 1 遍膠,形成 “雙層防護”,避免因應力集中導致開裂。
管道周邊:
衛(wèi)生間地漏、馬桶排污管、廚房水槽下水管與地面的接觸處,需將防水膠 “延伸至管道周邊 10cm 范圍”,且膠層厚度比其他區(qū)域厚 1 倍(如正常厚度 0.5mm,此處 1mm),并繞管道一周涂刷,確保無斷點。
縫隙填充:
寬度>2mm 的裂縫(如墻面裂縫、地磚縫),需先用 “防水密封膠” 填滿(用膠槍勻速擠壓,確??p隙內部無空隙),再在表面刷防水涂料;寬度<2mm 的縫隙,可直接刷 2 遍防水涂料,每遍干透后再刷。
2. 控制 “涂刷 / 纏繞規(guī)范”,確保均勻無缺陷
不同材料的操作方式不同,需按規(guī)范執(zhí)行,避免 “偷工減料”:
防水涂料(液體型):
需刷2-3 遍,且 “后一遍需在前一遍完全固化后涂刷”(間隔 6-8 小時,具體看材料說明),避免未干疊加導致分層;
涂刷時用刷子 / 滾筒 “橫豎交叉涂刷”(遍橫刷,第二遍豎刷),確保膠層均勻,無漏刷、流掛(若有流掛,需及時用刷子刷平);
膠層總厚度需達標(如衛(wèi)生間防水涂料總厚度≥1.5mm),可用 “厚度卡” 檢測,避免過薄導致防水失效。
防水卷材(自粘型):
鋪貼前需將基面再次擦干,撕去卷材保護膜后 “一次性對齊鋪貼”,避免反復拉扯導致卷材起皺;
用滾筒從卷材中間向兩側壓實,排出內部空氣,確保卷材與基面完全貼合,無氣泡(若有氣泡,需用針扎破并壓實);
卷材接縫處需重疊 5-10cm,且在重疊處額外涂 1 層防水膠,避免接縫滲漏。
管道密封(生料帶 + 密封膠):
生料帶需 “順時針纏繞”(與管道螺紋方向一致),纏繞 3-5 圈,且纏繞至螺紋末端,避免漏纏;
密封膠需在生料帶纏繞后 “均勻涂抹在螺紋上”,再擰緊接口,確保膠能填充螺紋間隙,無空隙。
3. 避免 “交叉施工”,防止破壞未固化防水層
施工期間需禁止其他作業(yè),避免防水層被損壞:
衛(wèi)生間施工時,禁止在防水區(qū)域堆放重物、踩踏未固化的膠層;
屋頂施工時,禁止在卷材上行走(需踩在預先鋪好的木板上),避免卷材移位;
墻面施工時,禁止在防水膠未干時貼瓷磚、刷油漆,需等防水膠完全固化后(如 48 小時)再進行后續(xù)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