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加工方法按發(fā)泡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模式法與擠出法。這種均勻封閉的空腔結構使EPS具有吸水性小,保溫性好,質量輕及較高的機械強度等特點。北歐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將EPS用于土木工程。1971年挪威國家道路研究實驗室(NRRL)首次在FLOM大橋引道改造工程中用EPS代替1m厚普通填料,成功控制了橋頭段的不均勻沉降。因總體經(jīng)濟和質量效果好,20世紀80年代用量迅速上升,瑞典、日本、荷蘭等國家已在公路項目中使用EPS。我國1995年在杭甬高速公路望童跨線橋橋頭路堤首次使用EPS。
EPS在水中和土壤中化學性質穩(wěn)定,不能被微生物分解;EPS的空腔結構也使水的滲入極其緩慢;長時間受紫外線照射,EPS表面會由白色變?yōu)辄S色,且材料在某種程度上呈現(xiàn)脆性;在大多數(shù)溶劑中EPS性質穩(wěn)定,但可溶解于汽油、柴油、煤油、甲苯、丙酮等有機溶劑。這說明EPS填料需要良好的保護層。
杭寧高速公路湖州段新田圩橋(橋中心樁號K57+010)兩側橋臺臺背填筑過程中,橋臺發(fā)生位移。根據(jù)工期和已采取的地基處理情況,采用了EPS輕質路堤的處理方案。新田圩橋兩端EPS路堤各長約22m,填筑厚度自橋臺處由6層(層厚48.5cm)逐級過渡為1層,共計用量2332m3。該EPS工程于2000年3月開始施工,5月全部填筑完成,同年底竣工通車。目前瀝青混凝土路面狀況良好,橋頭路段無跳車現(xiàn)象。
路堤下埋設的剛性結構物上部土體與兩側土體的不均勻沉降,往往會在結構物頂部產(chǎn)生過大的附加壓力,垂直土壓力系數(shù)可達1.2,填土較高時甚至可達2.0,即在結構物頂部存在應力集中現(xiàn)象,從而造成地下結構物開裂、破壞。用EPS代替填土鋪筑于結構物頂部,可改善結構物上應力分布,大大減輕結構物所受的土壓力,土壓力系數(shù)可降至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