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發(fā)育必需16種元素,但對其需要量有很大差別,習慣上把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稱為大量元素;把需要量少的,含量在0.01%以下的其余7種元素稱為微量元素。微肥即對微量元素肥料的簡稱。是相對于大量元素而言的,主要包括鐵、鋅、銅、錳、硼、鉬幾種元素。 傳統上對微量元素鐵、鋅、錳等元素的補充使用其無機鹽形式,如硫酸鋅、硫酸亞鐵和硫酸錳等,但存在有很大的問題(如硫酸亞鐵在自然條件下極易轉化為三價鐵而失去作用,硫酸鋅、硫酸錳極易流失),應用范圍較窄、效能低下,不利于作物吸收,而且由于土壤的自身堿性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使之形成難溶的氫氧化物等,降低其生物學活性,不但起不到補充微量元素的作用,而且還會造成土壤板結,不利于環(huán)境保護和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生物肥料在中國生產,經歷了幾起幾落的發(fā)展過程,但從總體速度來看是較慢的。20世紀50年代大力推廣應用大豆、綠肥根際固氮菌。當時全國各地差不多每個縣都有菌肥廠。這個時期的生物肥料生產只求產量,不顧及質量,持續(xù)時間很短。
生物肥
生物肥
20世紀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全中國許多地方又恢復生物肥料生產和推廣肥料,大部分采用發(fā)酵生產。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質量有了提高,但后來許多地方用爐灰渣替代草炭作吸附劑,產品質量下降,農民就不愿意使用了。這兩個階段的生物肥料生產有一個共同點——產品沒有嚴格的質量監(jiān)督管理。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生物肥料生產及應用由于其增產明顯,品質改善、特別是對環(huán)保的特殊作用,又呈上升趨勢,開始出現了固氮、解磷和解鉀生物肥料極其由此演變出來的各種名稱各異,千奇百態(tài)的生物肥料。
還不斷有新的企業(yè)投入生產,有新的產品出現。國外生物肥料生產技術和產品也開始擁入中國市場,中國生物肥料的生產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從生物肥料的作用方式可以了解到,生物肥料不能直接提供作物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包括氮、磷、鉀和多種礦質元素),而是通過大量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積極活動來制造和協助作物吸收營養(yǎng)物質或產生生長來刺激作物的生長,這與化肥作用方式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并且生物肥所能提供的肥效不能滿足作物生長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因此,那種認為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肥的看法是一種誤解,有的把生物肥料神秘化,冠以“高新技術”產品,無限夸大其作用也是錯誤的,在農業(yè)生產中生物肥料的使用與化肥的使用應當相輔相成。但生物肥沒有環(huán)境污染,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生物肥料的有些作用和生態(tài)效益是化肥所不具備或不可替代的。
提高產品品質、降低有害積累。
由于生物復合肥中的活化劑和保肥增效劑的雙重作用,可促進農作物中硝酸鹽的轉化,減少農產品硝酸鹽的積累。與施用化學肥料相比,可使產品中硝酸鹽含量降低20—30%,VC含量提高30—40%,可溶性糖可提高1—4度。產品口味好、保鮮時間長、耐儲存。
有效提高耕地肥力、改善土壤供肥環(huán)境。
生物肥中的活化菌所溢出的孢外多糖是土壤團粒結構的粘合劑,能夠疏松土壤,增強土壤團粒結構,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有機質,活化土壤中的潛在養(yǎng)分。
抑制土傳病害。
生物肥能促進作物根際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改善作物根際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益微生物和抗病因子的增加,還可明顯地降低土傳病害的侵染,降低重茬作物的病情指數,連年施用可大大緩解連作障礙。